中国·威尼斯(欢乐)娱人城官网-The Best Store

【脑客中国】胡理:脑神经振荡信号特征的挖掘与应用

时间:2022-10-13 编辑:瀚翔医疗 浏览数:1505


直播节选

各位观众大家晚上好,我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胡理。非常感谢《脑客中国》平台和中国心理学会脑电相关技术专委会的邀请,能成为《脑客中国》平台第6位分享心得体会的报告人,我深感荣幸。


今天我的报告题目是:脑神经振荡信号特征的挖掘与应用。主要从神经振荡信号特征挖掘的方法和应用价值两个方面呈现。


 人类脑电信号的发展

人类脑电信号的发现者是德国科学家Hans Berger (1873–1941)。1920年,Berger开始从事人类脑电信号的研究。1910年,Berger开始致力于用弦线检流计检测脑电波。1926年,Berger将弦线检流计替换成更强大的西门子双线圈检流计(达到每秒130uV的敏感度),以期得到更为清晰的脑电波图像。 


Berger 在1929年发布的第一篇报道中包含了α节律作为脑电信号的重要部分,在该实验中,Berger发现,人类在睁眼和闭眼时,枕叶区α波出现明显变化:睁眼时α波幅变大,闭眼时α波幅变小。这是记录到的最原始的脑电信号。  


脑电记录仪的产生 

随着科学的发展的人类文明的进步,越来越多关于脑电记录的先进设备进入公众视野,比如多导联脑电设备的产生。多导联脑电监测搭配信号放大器可以通过检测人类脑电波,得到较为准确清晰的脑电信号。 


每一个脑电信号,都是时间序列信号。从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脑电图的特点:高时间分辨率和低空间分辨率。当然,如果我们只观察复杂的脑电原始信号,是很难得到较为准确的大脑信息的。因此我们需要将原始的脑电信号进一步的处理和挖掘,以便于更为直观的获取有价值的脑电信息。


脑电的时间序列

最开始,人类使用重复刺激大脑的方式检测脑电的变化规律。如在不同的时间给予相同的刺激,如S1、S2、S3…Sn。通过N个刺激响应信号的平均叠加,就可以得到一个较为稳定的ERP波形。 


这种技术的好处在于:重复刺激后能诱发较为稳定的波形,而通过多个信号叠加,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背景噪音带来的影响。技术原理虽然比较简单,但目前应用已经较为广泛了。


脑电图谱的类型

上述提到的脑电信号是一种神经振荡信号,而这种神经振荡信号可以简单的按照频率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。一般其频率变动范围在每秒1-100次之间,即δ波(1-3Hz)、θ波(4-7Hz)、α波(8-13Hz)、β波(14-30Hz)、γ(30-100Hz)。 


不同频带的信号具有着不同的功能和意义,一般也具有不同的地形图分布。

在神经振荡信号上,有一位国际知名大牛叫Buzsaki。这位大牛写了一本书,书中提到,神经Oscillation(振荡)信号时间尺度上可以达到微秒级,也可以扩展到以小时计算。并且除了常见的α、β、θ、γ、δ频段波形以外,实际上人类还存在极低频和极高频的脑电波段。而目前人类对脑电的认识,也只是管中窥豹,更多的脑信号类型需要我们去挖掘和深究。 


总之,神经振荡信号的应用价值像是一个金矿,而我们只开采到了冰山一角。 


神经振荡信号的调节 

那么ERP和神经振荡信号在生理上有什么区别呢? 


理想情况下,ERP刺激后,会出现一个有规律的、固定的波形。这种波形是在固定的时间节点上,出现固定的相位波,如高相位90°,低相位就是-90°,这种锁时和锁相的波形,称为ERP。通过多个ERP相叠加和平均化,就可得到平均后的ERP波形。  


但实际上,ERP波形在不同的试次并不完全一致,存在潜伏期的差异。而这种若干个潜伏期存在差异的ERP波形叠加,得到的总幅值要小一些。 


除了ERP以外,脑电的变化还可能出现在神经振荡信号中。神经振荡信号是不规律的幅度大小不一的波形。当我们闭上眼睛时,枕叶区α波幅值是上升的,我们称之为事件相关同步化(ERS)。当睁开眼睛时,α频带神经振动信号幅值下降,称之为事件相关去同步化(ERD)。 


ERS、ERD与ERP最大的不同在于相位的不定性,这种紊乱的相位导致叠加后出现的平均波形几乎成为一条直线。因此神经振荡信号是无法通过叠加的方法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的,它是一种独立在ERP特征之外的波形。神经振荡信号需要通过频谱分析和时频分析来优化提取。


注:上述内容在征得胡理老师同意后,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进行的部分文字整理。观看完整视频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。



扫描二维码

观看完整视频




点击此处,观看最新直播及回放。

XML 地图